关工委
站内搜索:
 
1
 首页  简介  组织机构  活动报导  工作动态  五老风采  美文分享  应天文苑 
 首页 
 简介 
 组织机构 
 活动报导 
 工作动态 
 五老风采 
 美文分享 
 应天文苑 
  五老风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五老风采 > 正文
 
暮火梧桐
2020-11-14 10:15  

    听老师们常说,我们学校有位科研界的常青树叫何思玉,人称“三度教授”,在八十来岁的年纪还在孜孜不倦的奋战在文学研究里。今天有幸,我们要去采访这位何老先生了。

我站在青皮斑驳的铁门前,有些崇拜,又有些好奇和紧张,轻声叩门,吱呀一声,从门里走出一个瘦弱的老人,穿着短衫,头戴黑色解放帽。他笑着引我们进了房间。入眼的,是环绕在房间堆积着的书籍,一本又一本摞放的整整齐齐,从书桌上,椅子上到书架和床边,它们似乎在这待了几十年,我猜这肯定是老人珍爱的巨大宝藏。我们就这样坐着,空间和气氛都保持着拥挤和肃穆。我笑道:“老师,那我们开始今天的访谈吧。”老人靠着椅子应声点了点头。

我们攀谈了很久,何老时而幽默,时而严肃。谈及自己的求知历程,老人认为它总是与苦难交织在一起的,“那时候穷,我又想看书,一天见不着书啊,那心里就好像有密密匝匝的蚂蚁在爬,在咬,痒得很。我去图书馆借,去人家家里借,哈!脚下的一双布鞋都跑开了嘴。老人哈哈一笑,“有时候借不到,就攒个把月的钱买,但是你吃不饱肚子啊,我们就吃野菜,草根,树叶,噫,你想不到啊,那树都让我们吃秃噜皮了,最后还落下个吃饱了半夜还怕饿的毛病。我妻子老打趣我,说我天天看书写文章也塞不饱肚子。”说到这,何老叹了口气。

这时的我有些心酸和感动,看着那黄昏的光透过模糊的玻璃,静静落在老人手背的褶皱里,青筋虬露,皆是笔墨人的沧桑。他写过无数篇文学研究的文章,人们都说何老的文章紧紧联系着社会和百姓的生活,颇具党性,极具新意。我也有幸拜读过他写过的《他山之玉,可以攻石》,何老在此文中提出对鲁迅思想历史特征的新思考,深觉其言珠玑,尤见风骨,让人感悟良多。前人评价说他的评判文章写得极其尖锐泼辣,一针见血,似有霹雳之声,在字里行间跳跃滚动。不仅如此,他还有一个庞大的科研计划,即是对中国现、当代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,形成对整个中国二十一世纪文学的系统研究和评论。为此,何老在八十多岁的年纪还在伏案工作,笔耕不辍。

除了文人学者的身份,何老师还是一名优秀的教师。他以前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“何老师到60岁讲课也从不带课本,基本不讲别人的研究成果,只讲自己的研究心得,学生都称他为“三度教授”,说他“旁征博引”有“广度”;理论深邃存“深度”;入木三分显“力度。而对待我们学生,他总像菩萨一样慈祥,几乎是有求必应,对于他的教导和帮助,我觉得这值得我去感恩一生,而他对文学的信仰和坚持也是我应该不断追求和学习的目标,为此,我深感幸遇良师。”何老是1960年自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,供职于商丘师范学院的,二十多年深耕杏坛,广播桃李,在退休后的如今,八十二岁的何老依旧对青年人的教育念念不忘,他当时亲切地看着我们说:“老一代被新一代代替是不可避免的,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,在党的正确领导下,国家必然振兴,而年轻人也是大有可为,你们不像我们那时候,你们有条件,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好好读书,将来能为国家出一份力。”此时,那双微眯的眼睛里,满是万浪奔涌的期待,和暮心向暖的热忱。

不禁想,这位亲和的老人,已把他对国家的热爱,对党的忠诚,对青年人的期许,都深深揉进了他的文字里,讲堂里,生活里。他像这样一棵树,先人道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岗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梧桐干粗,遇春则绿,逢秋而红,每临寒冬,不像其他树种衰叶而黄,反而灿若星火,红如流霞。现在我在何老师肩上也看到了,那有一片燃烧的红叶和一尾金色鹓雏,古言,夫鹓雏发于南海,而飞于北海;非梧桐不止。正是这样,何老师那宛若暮火梧桐的精神点燃了我,此时的我也渴望像那片红叶一样,为了理想和追求,为了国家和信仰,为了未来和希望,真诚而热烈地燃烧自己!

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吴天柱1901104033 15937676890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商丘师范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  邮政编码:476000  

豫ICP备05004423号技术支持:信息化管理中心